《通知》要求,各有关单位要按照《食品安全法》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》等相关规定,做好标准起草工作。标准起草应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为主要依据,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客观实际需要,可参考相关国际标准和风险评估结果。要深入调查研究,确保标准文本严谨,指标设置科学、合理。
2018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
序号  | 项目名称  | 制定/ 修订  | 承担单位  | 
食品产品标准  | |||
1  | 阿胶及其制品  | 制定  |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、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、中国保健协会  | 
2  | 燕窝及其制品  | 制定  | 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、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、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、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所、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  | 
3  | 植物蛋白肽  | 制定  |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、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、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  | 
4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》(GB 7101—2015)  | 修订  |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、中国饮料工业协会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、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 | 
5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淀粉》(GB 31637—2016)  | 修订  | 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、中国淀粉工业协会、中国食品工业协会、江南大学  | 
6  | 《砖茶含氟量》(GB 19965—2005)  | 修订  |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、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 | 
营养与特殊膳食食品标准  | |||
7  | 托幼机构儿童餐营养操作规范  | 制定  |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  | 
8  | 创伤、手术等应激状态病人用全营养配方食品  | 制定  |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| 
食品添加剂质量规格标准  | |||
9  | 食品添加剂 甲醇钠  | 制定  | 上海市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协会、华东理工大学  | 
10  | 食品添加剂 ε—聚赖氨酸  | 制定  | 江西省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、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 | 
11  | 食品添加剂 L—蛋氨酰基甘氨酸盐酸盐  | 制定  | 辽宁省卫生健康服务中心、大连工业大学  | 
12  | 食品添加剂 ε—聚赖氨酸盐酸盐  | 制定  | 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、江西省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  | 
13  | 食品添加剂 茶多酚棕榈酸酯  | 制定  | 天津市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院、天津科技大学  | 
14  | 食品添加剂 植物活性炭(稻壳活性炭)  | 制定  | 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、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、天津科技大学  | 
15  | 食品添加剂 越橘红  | 制定  | 湖南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 | 
16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碳酸钠》(GB 1886.1—2015)  | 修订  | 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| 
17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丁香酚》(GB1886.129—2015)  | 修订  | 上海香料研究所  | 
18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食品工业用酶制剂》(GB 1886.174—2016)  | 修订  |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、江南大学、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  | 
19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甜菊糖苷》(GB 8270—2014)  | 修订  |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、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、中国甜菊协会  | 
20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丙酸钙》(GB 25548—2010)  | 修订  |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| 
21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靛蓝铝色淀》(GB 28318—2012)  | 修订  |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 | 
22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磷脂》(GB 28401—2012)  | 修订  |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 | 
23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胶基及其配料》(GB 29987—2014)  | 修订  | 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  | 
食品营养强化剂质量规格标准  | |||
24  | 食品营养强化剂 还原铁  | 制定  | 江西省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、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、江苏省卫生监督所  | 
25  | 食品营养强化剂 硫酸铬  | 制定  | 青岛大学、江西省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  | 
26  | 食品营养强化剂 钼酸铵  | 制定  | 上海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协会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、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 | 
27  | 食品营养强化剂 盐酸氰钴胺  | 制定  | 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、安徽医科大学、湖北省食品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 | 
28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柠檬酸钙》(GB 1903.14—2016)  | 修订  | 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 | 
29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L—肉碱酒石酸盐》(GB 25550—2010)  | 修订  |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、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| 
食品相关产品标准  | |||
30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涂料及涂层》(GB 4806.10—2016)  | 修订  | 北京市药品包装材料检验所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、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业品与原料检测技术中心  | 
31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橡胶材料及制品》(GB 4806.11—2016)  | 修订  | 常州进出口工业及消费品安全检测中心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、暨南大学  | 
生产经营规范标准  | |||
32  | 食品中二噁英及其类似物预防控制操作规范  | 制定  |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、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检测技术研究所、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| 
33  | 调理肉制品加工卫生规范  | 制定  | 中国肉类协会  | 
检验方法标准(协作组方式)  | |||
理化组—元素组  | |||
34  | 食品中钼的测定  | 制定  | 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、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、安徽医科大学  | 
35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》(GB 5009.11—2014 )  | 修订  |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、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、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| 
36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铅的测定》(GB 5009.12—2017)  | 修订  | 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、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、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| 
理化组—污染物组  | |||
37  | 食品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的测定  | 制定  |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、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(北京市食品检验所)、江西省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  | 
38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》(GB 5009.33—2016)  | 修订  | 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、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、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  | 
39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氰化物的测定》(GB 5009.36—2016)  | 修订  | 广东省食品检验所、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、山西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 | 
理化组—添加剂组  | |||
40  | 食品中单辛酸甘油酯的测定  | 制定  |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、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、山西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 | 
41  | 食品中爱德万甜的测定  | 制定  | 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、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、湖南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 | 
42  | 食品中β —阿朴—8’—胡萝卜素醛的测定  | 制定  | 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、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 | 
43  | 食品中维生素K2的测定  | 制定  | 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、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、中国保健协会  | 
44  | 食品中唾液酸的测定  | 制定  | 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、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、吉林省食品检验所  | 
理化组—食物成分和营养特膳组  | |||
45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果糖、葡萄糖、蔗糖、麦芽糖、乳糖的测定》(GB 5009.8—2016)  | 修订  |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(北京市食品检验所)、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、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 | 
46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味精中麸氨酸钠(谷氨酸钠)的测定》(GB 5009.43—2016)  | 修订  |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、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、广东省食品工业研究所有限公司  | 
47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维生素A、D、E的测定》(GB 5009.82—2016)  | 修订  |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、河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、湖南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 | 
48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膳食纤维的测定》(GB 5009.88—2014 )  | 修订  |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、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 | 
49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过氧化值的测定》(GB 5009.227—2016)  | 修订  | 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、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、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  | 
理化组—毒素组  | |||
50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的测定》(GB 5009.111—2016)  | 修订  | 中国农业大学、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、江西省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  | 
51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》(GB 5009.209—2016)  | 修订  | 中国农业大学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 | 
52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伏马菌素的测定》(GB 5009.240—2016)  | 修订  |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 | 
理化组—食品相关产品组  | |||
53  |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4,4’—二氟二苯甲酮、4,4’—二羟基二苯甲酮等二苯甲酮类物质的测定和迁移量的测定  | 制定  |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业品与原材料检测技术中心、常州进出口工业及消费品安全检测中心、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  | 
54  |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月桂内酰胺迁移量的测定  | 制定  | 宁波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、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、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| 
55  |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双酚F和双酚S迁移量的测定  | 制定  | 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、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、广州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  | 
56  |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金属元素钡、钴、铜、铁、锂、锰、锌迁移量的测定  | 制定  | 江西省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、广州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、宁波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  | 
57  |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2,6—二叔丁基对甲苯酚、2,2’—亚甲基双—(4—甲基—6—叔丁基苯酚)、2,4—二叔丁基苯酚等8种抗氧化剂迁移量的测定  | 制定  | 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、常州进出口工业及消费品安全检测中心、江西省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  | 
58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脱色试验》 (GB 31604.7—2016 )  | 修订  | 常州进出口工业及消费品安全检测中心、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| 
微生物组  | |||
59  |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检验  | 制定  |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、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| 
60  | 食品用菌种安全性评价程序  | 制定  |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、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 | 
61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培养基和试剂的质量要求》(GB 4789.28—2013)  | 修订  |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、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 | 
62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乳酸菌检验》(GB 4789.35—2016)  | 修订  |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、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(北京市食品检验所)  | 
63  |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》(GB 8538—2016)  | 修订  | 江西省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、广东省食品检验所  | 
